半岛综合app官网客户端下载昌平受灾村安全感拉满村民新房更暖更牢固
发布时间:2023-12-14点击次数:

  半岛综合app官网客户端下载半岛综合app官网客户端下载半岛综合app官网客户端下载只要冬日的西北风不在山间呼啸,刘福久家就总开着半扇窗,挂在墙上的温度计显示着室内温度总在22摄氏度左右,他说开窗是为了透气,“房子修好后,又加了保温层,室温比往年还要高些。”

  刘福久的家在昌平区流村镇,地处北京西北邻近门头沟区,在今年7月底的那场特大暴雨中,流村镇也是昌平区受灾最严重的乡镇。在昌平区,449户房屋在暴雨和洪水中受损,近3000台供暖设备在灾后报修。暴雨过去三个多月后的今天,立冬已过,受损的居所已经修复,空气源热泵日夜运转,毁坏的房屋也在按照抗震八度的标准重建、竣工,准备迎来一户又一户回到家的村民。对于很多受灾村民来说,下半年最让心里踏实的事儿,无疑就是:家修好了,暖气正热。

  11月16日,在昌平区流村镇刘福久家,室内温度可达到22摄氏度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今年11月中旬的北京还没迎来初雪,白天的阳光、甚至西北风都称得上和煦。天上还经常会有一朵一朵的云团,风吹云动,偶尔就遮住了太阳,刘福久家的客厅,也总是忽明忽暗的。

  这是一处坐落在流村镇漆园村的北房,客厅与卧室相连,老伴儿去世得早,这些年来,房子都是67岁的刘福久一个人住。西墙上挂着的电子日历也显示温度,进入到供暖季后,上面的数字再没低于过20摄氏度。刘福久说平时白天紧关门窗时,室温能达到23、24摄氏度,进了屋子,也只穿一两件单衣,他怕闷,客厅里总开着半扇窗户,温度也有22摄氏度。

  “前些日子家里来了五位师傅,免费给我修了房顶,还给房子新加了保温层,所以今年比往年都要暖和。”刘福久说起今年七月底北京的那场大雨,连下了四天四宿,浇穿了老房的屋顶,雨下得最大的那天夜里,自己不敢睡,也睡不着,屋子漏着雨,他就用几个盆接着。

  屋顶漏雨是老毛病了,每隔一两年,刘福久都要在雨季前亲自上房,把屋顶修补一遍。他说从前赶上雨季,屋里偶尔也有零星的阴湿,但从来也没像那晚一样,真成了“水帘洞”。

  暴雨过后,村里通知村民上报自家房屋受损的情况,刘福久做了登记。等到十月份过了雨季,修复工作就开始了,“先是在屋顶上直接加盖了一层帽子,直接覆盖住了整间房,后面做的保温层有手掌宽,屋子里之前有面墙被暖气熏黄了,也帮我把几面墙重新刷了一遍,拢共算下来也就两三天的工夫。”

  刘福久告诉记者,这老房子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,那时候自己刚结了婚。从前住的西房冬冷夏热,日子不富裕,材料又紧张,想改善居住环境,只好“拆了西房建北房”。此后的三四十年里,这栋不大的房子也承载了一家人重要的时刻与平凡的生活。

  11月16日,刘福久向记者介绍本次修缮中,新增的房屋保温层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当下,十来平方米的起居室,被刘福久收拾得很利索。两张沙发对放,被粉刷后的墙壁,把整个家都映衬得亮亮堂堂。这些年间,老伴儿去世,儿女成家,只有房子还在,这里一直是他的“港湾”。

  与邻居相比,刘福久家房屋的损坏程度算不上大。距离他家房子二十米开外,邻居赵玉岭家的老房,在暴雨中彻底塌损。赵玉岭家是低保户,选择了装配式低能耗农宅,如积木一样拼搭房子,费用也完全由政府承担补贴。

  11月中旬,记者来到房前时,看到房屋的主体结构已经搭建完成,地砖也已经铺好,玻璃、门窗建材摆在一边,再用不了几日就能完成全部施工工作。装配式的房子建得快,理论上60天便能拎包入住。这栋房子是刘福久眼瞅着建起来的,都说组建房子的过程如同拼搭积木,但作为旁观者,刘福久说这房子建的比想象中“牢固得多”,“当时我看地基打得可深了,之后用的都是钢筋、水泥浇筑,看着就结实。”

  11月16日,在昌平区漆园村的一座装配式重建房中,记者看到屋里已铺好地砖,预计11月底便能入驻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了解到,灾后的房屋重建和修复,实际上也并不单单聚焦大修大建的房屋,因长时间暴雨带来的房屋隐患问题,也会得到妥善的加固和维修。

  距离漆园村不远,流村镇瓦窑村邢全财家的小院就位于南雁路边上,因灾受损的地点出现在院落的东屋,是邢全财的85岁的哥哥在住,为了让老人住着更舒适,五六年前才重新装修过一遍。

  “夏季那场雨下的时间太长了,下着下着,我们就发现东屋把角处有了一道裂缝。”邢全财说的这道裂缝,略微比手指头宽,在两面墙的交界处,从屋顶裂到了底。邢全财觉得问题不大,直到后来在镇里干部走访入户查看时,这处裂缝被加入到本次住房修复的名单中。

  工人们活儿干得快,一两天的工夫,完成裂缝修补、挂网,也给粉刷了屋里的墙壁。到了11月份的供暖季,每天下午是房间里光景最好的时候,太阳西落,光把屋子照得透亮,邢全财把温度计拿出来一看,接近24摄氏度,今年屋里又是个温暖的冬季。

  11月17日,在昌平区流村镇瓦窑村,村民邢全财家的温度已经达到23.5摄氏度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获悉,截至目前,流村镇需修缮的339户房屋已全部完工。拆除重建的54户已全部开工,有20户房屋主体已完工。

  这个暖冬的到来,不仅仅是靠房屋修缮,更不是只靠天气光景,在冬天,保证农村地区供暖,是实现“暖冬”的头等大事。自2013年起,北京农村地区开始先后启动煤改清洁能源专项行动,到当下,在昌平农村地区,村民们家家安上了煤改清洁能源设备,随着11月1日开启自采暖峰谷电价,村民们通过一台控制面板,即能调控家中的温度。

  在今年汛期的特大暴雨灾害中,昌平区流村镇、南口镇、十三陵镇等山区村庄不同程度遭到雨洪损毁,保障农村地区村民在2023-2024年供暖季能温暖过冬,昌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伟告诉记者,相关取暖设备管护中心和清洁能源取暖设备企业的培训工作,在8月初就开始了,到8月21日,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开始组织专业维修队伍进入村镇,入户巡检受灾村民家里的设备情况。

  “从巡检结果上来看,一些村庄受行洪影响,设备被泡水的情况是最多的,此外也有设备被洪水冲刷,需要清洗和维护。”刘伟介绍,保修的设备不止出现在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村庄,洪水过境也会让热泵受到影响。

  经过统计,昌平区在此次雨洪灾害中受损煤改清洁能源设备共计2885台,其中损毁灭失设备485台、洪水浸泡设备814台和洪水冲刷设备1586台,“这是最初各个乡镇报上来的数据,同时我们注意到,有的村报损的设备数量比较集中,所以其实后期也会对全村的设备再进行一次走访查看,村民可能怕麻烦,觉得看上去没什么问题,但为了确保大家温暖过冬,我们还是会主动把一些工作前置。”

  刘伟介绍,在各镇村的配合下,190位专业维修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,各镇洪水浸泡814台设备和洪水冲刷的1586台设备全部完成清洗和检修,受损灭失设备有34台由管护中心负责恢复安装完成,具备居住条件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率在入冬前已达到100%。

  住房方面,记者注意到,流村镇受灾房屋的修缮工作最早是从今年8月底开始的,从灾后到月底的这段日子,除了有大量的登记和信息工作要做,也给了许多受灾村民犹豫和做决定的时间。

  昌平区住建委三级调研员何国告诉新京报记者,在灾后房屋修缮重建工作中,首先要对农村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,鉴定结果主要分为房屋倒塌、危房、局部隐患、房屋安全四种情况。“如果是倒塌,或是情况相对棘手的危房,肯定是需要重建的。而对于可以通过加固修复的少部分危房,和一些局部的隐患,则能通过修缮来解决。”

  鉴定工作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,而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村民百姓来说,建什么样的房子、钱从哪儿来、建房期间住在哪儿,这些问题并不是“一拍脑袋”就能决定的,“农村的村民基本没有太多积蓄,即便有政府补助,但建房子仍是大事,所以就要理解他们的左右摇摆,也得充分尊重村民百姓的意见。”

  何国就提到,本次在灾后重建中,实际上村民们对于装配式新型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,即便这种住宅节能环保、成本低、安装速度快,“但对于村民,这还是个新事物,对于住房需求不那么急迫,愿意在政府补贴9.5万元基础上,自己出一些钱的村民,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建砖混结构的住宅。”

  所以能看到,多数需要重建房屋的村民,最终还是选择了时间相对较长一些的传统砖混建筑方式。“当然,根据市级层面的部署安排,无论是新式住宅,还是砖混结构,我们都会保证在建成后,达到8度抗震的水平。在居住体验上,给村民更多的安全感。”何国说。

  记者了解到,在本次灾情后,昌平全区纳入修缮重建的受损房屋共计449户,其中修缮房屋379户,重建房屋70户,修缮房屋已全部竣工入住,重建房屋全部开工,且有12户已竣工。何国告诉记者,装配式住宅将在11月底完工,村民可拎包入住,砖混结构的重建房会在今年年底建成一批,明年汛期前实现全部竣工入住的目标。

  灾后重建工作不止与房子里面,提升区域抗灾能力,也是昌平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之一。本月中旬,记者在灾后探访流村镇的路途中也看到,村庄和各户村民家已经恢复往日平静,而连接流村镇各个村庄的南雁路,以及部分村庄道路仍在施工。

 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了解到,道路的灾后复建工作,在9月29日已经开始了。当时,涉及昌平区南雁路、高芹路、下店路、水南路、李流路、亭阳路6条普通公路的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已经正式启动。

  11月16日,漆园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在洪水中被冲毁,临时铺设的道路很平整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获悉,其中南雁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是在原有路线基础上,通过对受损路段设置混凝土挡墙、增设涵洞、修复路基路面等措施,“疏”“防”结合提升道路、桥涵防洪抗灾能力。

  具体而言,一方面要完善沿线座未受损涵洞疏堵清淤,对3座受损涵洞原位重建,另外在灾后排洪过水路面点位新增设4座涵洞;另一方面提升公路防护能力,除了对全线公里损毁路段设置硬化土路肩外,对其中2.6公里临河路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挡墙并增设护坦和铅丝石笼,其余3.8公里非临河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混凝土挡墙,以起到提升抗洪能力、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。同时,对于在前期抢通保通工作中,还要为优先保障应急救援运输需求而铺筑的2公里临时通道进行重建,使其符合现况公路质量标准,维持公路使用寿命,切实保障群众安全畅通出行需求。

  记者了解到,昌平区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涉及南雁路、水南路、下店路、高芹路、李流路、亭阳路6条公路,位置集中在受灾最为严重的西北部山区及河道行洪区域,是串联流村镇、南口镇和十三陵镇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打造区域特色历史文化旅游、发挥美丽山水资源优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截至目前,亭阳路恢复重建工程已主体完工,其余5条道路恢复重建工程预计于2024年汛期前完成。

  只要冬日的西北风不在山间呼啸,刘福久家就总开着半扇窗,挂在墙上的温度计显示着室内温度总在22摄氏度左右,他说开窗是为了透气,“房子修好后,又加了保温层,室温比往年还要高些。”

  刘福久的家在昌平区流村镇,地处北京西北邻近门头沟区,在今年7月底的那场特大暴雨中,流村镇也是昌平区受灾最严重的乡镇。在昌平区,449户房屋在暴雨和洪水中受损,近3000台供暖设备在灾后报修。暴雨过去三个多月后的今天,立冬已过,受损的居所已经修复,空气源热泵日夜运转,毁坏的房屋也在按照抗震八度的标准重建、竣工,准备迎来一户又一户回到家的村民。对于很多受灾村民来说,下半年最让心里踏实的事儿,无疑就是:家修好了,暖气正热。

  11月16日,在昌平区流村镇刘福久家,室内温度可达到22摄氏度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今年11月中旬的北京还没迎来初雪,白天的阳光、甚至西北风都称得上和煦。天上还经常会有一朵一朵的云团,风吹云动,偶尔就遮住了太阳,刘福久家的客厅,也总是忽明忽暗的。

  这是一处坐落在流村镇漆园村的北房,客厅与卧室相连,老伴儿去世得早,这些年来,房子都是67岁的刘福久一个人住。西墙上挂着的电子日历也显示温度,进入到供暖季后,上面的数字再没低于过20摄氏度。刘福久说平时白天紧关门窗时,室温能达到23、24摄氏度,进了屋子,也只穿一两件单衣,他怕闷,客厅里总开着半扇窗户,温度也有22摄氏度。

  “前些日子家里来了五位师傅,免费给我修了房顶,还给房子新加了保温层,所以今年比往年都要暖和。”刘福久说起今年七月底北京的那场大雨,连下了四天四宿,浇穿了老房的屋顶,雨下得最大的那天夜里,自己不敢睡,也睡不着,屋子漏着雨,他就用几个盆接着。

  屋顶漏雨是老毛病了,每隔一两年,刘福久都要在雨季前亲自上房,把屋顶修补一遍。他说从前赶上雨季,屋里偶尔也有零星的阴湿,但从来也没像那晚一样,真成了“水帘洞”。

  暴雨过后,村里通知村民上报自家房屋受损的情况,刘福久做了登记。等到十月份过了雨季,修复工作就开始了,“先是在屋顶上直接加盖了一层帽子,直接覆盖住了整间房,后面做的保温层有手掌宽,屋子里之前有面墙被暖气熏黄了,也帮我把几面墙重新刷了一遍,拢共算下来也就两三天的工夫。”

  刘福久告诉记者,这老房子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,那时候自己刚结了婚。从前住的西房冬冷夏热,日子不富裕,材料又紧张,想改善居住环境,只好“拆了西房建北房”。此后的三四十年里,这栋不大的房子也承载了一家人重要的时刻与平凡的生活。

  11月16日,刘福久向记者介绍本次修缮中,新增的房屋保温层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当下,十来平方米的起居室,被刘福久收拾得很利索。两张沙发对放,被粉刷后的墙壁,把整个家都映衬得亮亮堂堂。这些年间,老伴儿去世,儿女成家,只有房子还在,这里一直是他的“港湾”。

  与邻居相比,刘福久家房屋的损坏程度算不上大。距离他家房子二十米开外,邻居赵玉岭家的老房,在暴雨中彻底塌损。赵玉岭家是低保户,选择了装配式低能耗农宅,如积木一样拼搭房子,费用也完全由政府承担补贴。

  11月中旬,记者来到房前时,看到房屋的主体结构已经搭建完成,地砖也已经铺好,玻璃、门窗建材摆在一边,再用不了几日就能完成全部施工工作。装配式的房子建得快,理论上60天便能拎包入住。这栋房子是刘福久眼瞅着建起来的,都说组建房子的过程如同拼搭积木,但作为旁观者,刘福久说这房子建的比想象中“牢固得多”,“当时我看地基打得可深了,之后用的都是钢筋、水泥浇筑,看着就结实。”

  11月16日,在昌平区漆园村的一座装配式重建房中,记者看到屋里已铺好地砖,预计11月底便能入驻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了解到,灾后的房屋重建和修复,实际上也并不单单聚焦大修大建的房屋,因长时间暴雨带来的房屋隐患问题,也会得到妥善的加固和维修。

  距离漆园村不远,流村镇瓦窑村邢全财家的小院就位于南雁路边上,因灾受损的地点出现在院落的东屋,是邢全财的85岁的哥哥在住,为了让老人住着更舒适,五六年前才重新装修过一遍。

  “夏季那场雨下的时间太长了,下着下着,我们就发现东屋把角处有了一道裂缝。”邢全财说的这道裂缝,略微比手指头宽,在两面墙的交界处,从屋顶裂到了底。邢全财觉得问题不大,直到后来在镇里干部走访入户查看时,这处裂缝被加入到本次住房修复的名单中。

  工人们活儿干得快,一两天的工夫,完成裂缝修补、挂网,也给粉刷了屋里的墙壁。到了11月份的供暖季,每天下午是房间里光景最好的时候,太阳西落,光把屋子照得透亮,邢全财把温度计拿出来一看,接近24摄氏度,今年屋里又是个温暖的冬季。

  11月17日,在昌平区流村镇瓦窑村,村民邢全财家的温度已经达到23.5摄氏度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获悉,截至目前,流村镇需修缮的339户房屋已全部完工。拆除重建的54户已全部开工,有20户房屋主体已完工。

  这个暖冬的到来,不仅仅是靠房屋修缮,更不是只靠天气光景,在冬天,保证农村地区供暖,是实现“暖冬”的头等大事。自2013年起,北京农村地区开始先后启动煤改清洁能源专项行动,到当下,在昌平农村地区,村民们家家安上了煤改清洁能源设备,随着11月1日开启自采暖峰谷电价,村民们通过一台控制面板,即能调控家中的温度。

  在今年汛期的特大暴雨灾害中,昌平区流村镇、南口镇、十三陵镇等山区村庄不同程度遭到雨洪损毁,保障农村地区村民在2023-2024年供暖季能温暖过冬,昌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伟告诉记者,相关取暖设备管护中心和清洁能源取暖设备企业的培训工作,在8月初就开始了,到8月21日,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开始组织专业维修队伍进入村镇,入户巡检受灾村民家里的设备情况。

  “从巡检结果上来看,一些村庄受行洪影响,设备被泡水的情况是最多的,此外也有设备被洪水冲刷,需要清洗和维护。”刘伟介绍,保修的设备不止出现在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村庄,洪水过境也会让热泵受到影响。

  经过统计,昌平区在此次雨洪灾害中受损煤改清洁能源设备共计2885台,其中损毁灭失设备485台、洪水浸泡设备814台和洪水冲刷设备1586台,“这是最初各个乡镇报上来的数据,同时我们注意到,有的村报损的设备数量比较集中,所以其实后期也会对全村的设备再进行一次走访查看,村民可能怕麻烦,觉得看上去没什么问题,但为了确保大家温暖过冬,我们还是会主动把一些工作前置。”

  刘伟介绍,在各镇村的配合下,190位专业维修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,各镇洪水浸泡814台设备和洪水冲刷的1586台设备全部完成清洗和检修,受损灭失设备有34台由管护中心负责恢复安装完成,具备居住条件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率在入冬前已达到100%。

  住房方面,记者注意到,流村镇受灾房屋的修缮工作最早是从今年8月底开始的,从灾后到月底的这段日子,除了有大量的登记和信息工作要做,也给了许多受灾村民犹豫和做决定的时间。

  昌平区住建委三级调研员何国告诉新京报记者,在灾后房屋修缮重建工作中,首先要对农村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,鉴定结果主要分为房屋倒塌、危房、局部隐患、房屋安全四种情况。“如果是倒塌,或是情况相对棘手的危房,肯定是需要重建的。而对于可以通过加固修复的少部分危房,和一些局部的隐患,则能通过修缮来解决。”

  鉴定工作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,而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村民百姓来说,建什么样的房子、钱从哪儿来、建房期间住在哪儿,这些问题并不是“一拍脑袋”就能决定的,“农村的村民基本没有太多积蓄,即便有政府补助,但建房子仍是大事,所以就要理解他们的左右摇摆,也得充分尊重村民百姓的意见。”

  何国就提到,本次在灾后重建中,实际上村民们对于装配式新型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,即便这种住宅节能环保、成本低、安装速度快,“但对于村民,这还是个新事物,对于住房需求不那么急迫,愿意在政府补贴9.5万元基础上,自己出一些钱的村民,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建砖混结构的住宅。”

  所以能看到,多数需要重建房屋的村民,最终还是选择了时间相对较长一些的传统砖混建筑方式。“当然,根据市级层面的部署安排,无论是新式住宅,还是砖混结构,我们都会保证在建成后,达到8度抗震的水平。在居住体验上,给村民更多的安全感。”何国说。

  记者了解到,在本次灾情后,昌平全区纳入修缮重建的受损房屋共计449户,其中修缮房屋379户,重建房屋70户,修缮房屋已全部竣工入住,重建房屋全部开工,且有12户已竣工。何国告诉记者,装配式住宅将在11月底完工,村民可拎包入住,砖混结构的重建房会在今年年底建成一批,明年汛期前实现全部竣工入住的目标。

  灾后重建工作不止与房子里面,提升区域抗灾能力,也是昌平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之一。本月中旬,记者在灾后探访流村镇的路途中也看到,村庄和各户村民家已经恢复往日平静,而连接流村镇各个村庄的南雁路,以及部分村庄道路仍在施工。

 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了解到,道路的灾后复建工作,在9月29日已经开始了。当时,涉及昌平区南雁路、高芹路、下店路、水南路、李流路、亭阳路6条普通公路的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已经正式启动。

  11月16日,漆园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在洪水中被冲毁,临时铺设的道路很平整。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

  记者获悉,其中南雁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是在原有路线基础上,通过对受损路段设置混凝土挡墙、增设涵洞、修复路基路面等措施,“疏”“防”结合提升道路、桥涵防洪抗灾能力。

  具体而言,一方面要完善沿线座未受损涵洞疏堵清淤,对3座受损涵洞原位重建,另外在灾后排洪过水路面点位新增设4座涵洞;另一方面提升公路防护能力,除了对全线公里损毁路段设置硬化土路肩外,对其中2.6公里临河路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挡墙并增设护坦和铅丝石笼,其余3.8公里非临河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混凝土挡墙,以起到提升抗洪能力、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。同时,对于在前期抢通保通工作中,还要为优先保障应急救援运输需求而铺筑的2公里临时通道进行重建,使其符合现况公路质量标准,维持公路使用寿命,切实保障群众安全畅通出行需求。

  记者了解到,昌平区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涉及南雁路、水南路、下店路、高芹路、李流路、亭阳路6条公路,位置集中在受灾最为严重的西北部山区及河道行洪区域,是串联流村镇、南口镇和十三陵镇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打造区域特色历史文化旅游、发挥美丽山水资源优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截至目前,亭阳路恢复重建工程已主体完工,其余5条道路恢复重建工程预计于2024年汛期前完成。


TEL:400-388-7531    FAX:+86-388-7531    EMAIL:admin@admin.com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02-2022 半岛综合app官网客户端下载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    公司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76号  青ICP备2022000249号